“一切出书社都怕两件事——世界化、数字化。”由市新闻出书局、复旦大学等近来主办的学术出书上海论坛上,全国各大学术期刊主编、业界专家直面期刊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依据新闻出书广电总局上一年的年检数据,国内现有学术期刊约5000种,但有清晰功用定位、有学术内在的期刊却没构成气候。与此对应,我国SCI论文两年前已稳居世界第二,每年产出量达百万篇,被引用率却低于世界平均值。不少论文陈说多,原创少;追寻多,引领少;趋同多,特征少。
新闻出书广电总局新闻报刊管理司司长艾立民直言,时下学术期刊出书资源低水平重复,小、散、弱现象杰出,短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期刊。部分期刊沦为单位自留地,乃至以刊发质量低质的论文和收取版面费来坚持生计。
优胜劣汰,离不开点评系统。现在,国内认可度较高的中心期刊点评系统有三家——北大、南大、社科院,但三家点评系统重合率并不高,仅为30%—40%。同本期刊,在一家上榜,很可能在另一家落选,“中心”规范令人困惑。艾立民以为,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世界交流。他泄漏,管理部门将推进树立威望公益、可以和世界接轨又坚持我国特征的学术期刊归纳点评机制。
人文社科期刊的“走出去”,与翻译质量息息相关。参加会议的专家忧心如焚,连英文摘要都写欠好,世界交流谈何走出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在修改期刊时感受颇深,“咱们的稿源除了内地,还有我国台湾、我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等,但凡内地的稿子,英文写得都不过关。”《世界历史》主编、我国社科院世界史所所长张顺洪也面临相同问题,“英文摘要形形色色,有些底子见不得人,外国人看不懂。”
葛晓音提出,以传统古典文史哲内容为体裁的论文,与其附上让欧美同行云里雾里的英文摘要,不如爽性抛弃,“我国台湾和日本的相似期刊也不弄英文,他们都不着急‘世界化’。但假如你真的有好发现,我们有必要可以看得懂。”
“数字化不仅是学术期刊上网。”在《南大学报》履行主编朱剑看来,信息聚合才是数字化期刊的真实竞争力,“数字化期刊的信息聚合功用,是纸本没有的,对研究者却很重要。现在的问题是数字化过程中,废物信息太多,阅览者难如登天。”
《我国社科院科学文摘》 副总编柯锦华以为,“学生写论文查期刊,把一切关键词触及的论文悉数下载; 但真实做学问的学者必定是有挑选的,不是一切期刊都看。可是上网就没办法,龙蛇混杂,让人无法专心考虑一个问题。”
个人定制,成为专家对电子化期刊的新等待。将来的数字化期刊将自动追寻读者阅览习气,朱剑勾画了蓝图,“期刊知道你关怀什么样的问题,知道你在关怀哪些同行,不需要读者自动提出要求,就能独自为你做一本期刊。”(诸葛漪)
习签中蒙宣言中小学生可放春假裸官贪近4亿受审青奥会“体育交际”最大贩肾案细节曝光德国人在我国判死刑教育部回应膏火上涨广州男人持刀砍人房祖名看守所条件麦当劳杀人案当街毒打保时捷女男医师查房被毒打习出访蒙古会晤卡里莫夫诞辰1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