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领导下,编委团队齐心协力,以高度的专业精神和责任感,全力打造中国物理学领域首本高质量光学网络期刊。
为进一步增强期刊学术视野,提升其学术引领力与影响力,编委团队再添新动力,陈钱、秦玉文、李宝军和刘伟伟教授担任副主编。
陈钱,中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长期致力于红外与微光彩色夜视、高灵敏度光电探测器件、计算光学相位成像领域理论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器件与装备的自主可控。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一等奖5项;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35项、PCT/美国专利20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SCI 论文400余篇,封面论文40余篇,论文总被引超过50000 次,H-index 为100(Google Scholar)。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兼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
秦玉文,广东工业大学特聘教授,先进光子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通感融合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英文版副主编等,兼任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光学学会纤维光学与集成光学专委会副主任、《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等学术期刊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广东省重大专项、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等项目。目前主要是做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等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60余件。
李宝军,暨南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光电技术专委会副主任。198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1993年获兰州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1998至2000年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士后,2000至2002年新加坡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盟(SMA)博士后、新加坡材料与工程研究院(IMRE)Research Fellow,2002至2016年中山大学教授,2009年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任第四、五、九届全球光电大会共主席,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当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士,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Stanford全球前2%科学家及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人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广东省丁颖科技奖1项、国际先进材料协会奖1项。
刘伟伟,南开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天津市杰出人才,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院长/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入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激光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等。科研工作聚焦超快激光非线性传输机制、调控与应用的研究,迄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多项;发表近300篇学术论文,引用超过1万次,H因子54(谷歌学术),多次被遴选为封面文章、年度亮点论文等,并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成果应用于天宫一号、二号、大气一号卫星等国家重点工程。第1完成人获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天津市专利金奖、天津市专利优秀奖等。获全国最美科技工作人员推荐人物、全国最美青年科技工作人员、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员、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光学奖等。
我们相信,在新主编团队的引领下,编委团队将继续秉持高水平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将《光学学报(网络版)》打造成为光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
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光学领域广大的专家学者赐稿,共同携手,为《光学学报(网络版)》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推动光学科学研究慢慢的提升。期待您的佳作!
征稿对象:凡以光学科研为主体(交叉学科须侧重光学领域),有广阔研究前景、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或独创意义的学术论文,有一定独立见解的理论论述,有可靠数据的实验报道,有科学依据的技术应用,都欢迎投稿。
(若您已经在、、投过稿件,用原先的用户名和密码投稿即可,无须重新注册。)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中国光学学会主办,中国激光杂志社出版的学术类网络刊,主要反映中国光学全领域的学术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
将从数字出版融合道路出发,充分的发挥网络期刊的可延展性,力争做到“审稿录用追光速,成果发表快人一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