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心灵的港湾,这里是精神的家园,这里有放下包袱的回收站,这里有轻装上阵的能量罐。”
一天,网络上出现了一则新闻《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并配有一组照片为证,立刻引起广泛关注。就在针对“讹人”大妈的抨击愈演愈烈之际,北京警方3日晚回应,外籍男子无证驾驶无牌摩托车撞人后,用中文辱骂被撞者,当事大妈并非碰瓷。风向立刻大转,向网络发送那组照片的“自由摄影师”被迫匿名向大妈致歉。《新京报》就此事进行的“京报调查”结果为,该网络新闻最早出现的时候,有59.9%的受访者相信了该新闻,有40.1%的收房的人说当时“不太相信”。在线%的受访的人选择了“恍然大悟,觉得之前太过轻信”;32.6%的受访者则表示“一直很冷静看待”;15%的收房的人说“觉得好笑”;还有6.2%的收房的人说“不好说”。舆论反转,带来的不单单是好笑,它还会带来怎样的启示?观察者网专栏作者、《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鲁宁指出,“讹诈”了半天,原来是讹诈网民!
网络新闻作为网民的基础应用,已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该起新闻的演变给我们以警示,无记者署名,无消息来源,无现场求证过程,无双方当事人声音,“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的新闻为何会诞生,而又为何会有那么多的人相信它呢?信息是影响人们心理空间的中介要素,对信息真伪的辨别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我们的感官接收信息后,会有一个转换、简化和加工的操作的流程,这一过程受到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对国人素质的质疑促使某些网友轻信了“讹人大妈”的存在,并加入舆论大军中,对大妈口诛笔伐,以宣泄极端的愤怒情绪。幸好这次新闻得到警方的及时澄清,对当事大妈的伤害得以停止;如果蒙冤过久导致非常严重后果,“自由摄影师”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恐怕不是道歉这么简单。新闻媒体报道的草率行为对行业公信力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轻信的网民也应该从中得到教训。高中生也要学会对网络信息保持冷静审慎的态度,理性分析和思考问题,采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每一个极端事例的报道和群体的情绪,不做谣言的跟风者。
亲爱的同学,见字如晤,展信舒颜!在校园心理信箱中,我收到了匿名来信,虽然寥寥数语,但我会耐心倾听,给予回音。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最近遇到了一件让我非常烦心的事情,感觉心里压了一块大石头,不吐不快,所以决定写信向您求助。
一直以来,我和朋友小瑛的关系都非常要好,我们无话不谈,共同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然而,最近因为一些事情,我们之间产生了一些误会和矛盾。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觉得朋友之间偶尔有争执是很正常的,过阵子就好了。于是,当我的心情平复后,我打算主动找小瑛和解,重新修复我们的友谊。
然而,就在这时,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让我非常震惊的事情。小瑛竟然擅自将我的生活照片发到了朋友圈里,而且照片还特意截取了我出糗的部分,我看到有很多共同好友都发表了评论,不乏一些不太好的对于我的外貌的点评,让我感觉到很难过和尴尬。
事后,小瑛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她向我道歉,说当时只是一时冲动,没想到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虽然她道歉了,但是我心里的阴影却难以抹去。每次想到那些同学的留言和评价,我就感觉到很不舒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人际交往能力。
老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希望能尽快消除这件事给我带来的负面影响,重新回归平静的生活。您能给我一些建议吗?我该如何调整自己,面对这样的困境呢?
感谢你的信任,向我倾诉你最近的困扰。我完全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面对朋友的不当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网络负面评论,确实会让人感到十分无助和困扰。
首先,我想告诉你的是,无论小瑛是出于何种原因,将你的照片擅自发到网上并引发负面评论,这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她应该为此道歉,并承担起消除负面影响的责任。我建议你与她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要求她马上删除那些照片,并在朋友圈公开说明情况,澄清事实,让负面评论到此为止。
同时,我也希望你能够暂时放下网络上的纷扰,将注意力转移到生活和学习中来。你能够尝试暂时关闭社会化媒体,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和兴趣爱好,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来稳定情绪,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记住,真正了解你的人,不会因为网络上的几句流言蜚语就轻易改变对你的看法。时间会是最好的证明,谣言终将不攻自破。
此外,与朋友小瑛的沟通也是很重要的。在要求她删除照片并澄清事实的同时,你也可以向她表达你的感受和伤害,让她深刻体会到不负责任的网络信息对个人声誉和感情的巨大伤害。鼓励她学会自律,审慎地发布网络信息,避免又出现类似的失误。否则,一旦网络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带来严重的后果,她将不得已承担对应的责任。
我相信你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孩。面对这次困境,你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和克服。如果你需要任何帮助或者想要倾诉更多,我的办公室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网络谣言的制造者是让人厌恶的,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如果缺少对谣言的辨识能力则是更可怕的一件事。中国各大社交网络使用人员的主体是中学生,而网络谣言的受众以及传播者的主体也是中学生。
以某空间为例。各种转发“中国有结婚证高考要加分”“中国要一妻多夫制了”“中国允许同性恋结婚了”“这是一条锦鲤”……而这一些信息其实是非常容易分辨真假的。前不久有一条博文说某中学生用破旧零件改装成了智能手表送女朋友,长大想读某某名校。这条博文深究一下很容易会发现并不是真实的,但周围很多同学却把这条博文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对此深信不疑,这样的一种情况正是说明了中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并且会主动成为其传播者,而网络谣言的可怕程度不在于某某说了某句错误的话,而在于某某因为网络谣言而被毁掉的人生。也许是你,也许是周围的人,也许是某个不认识的人。
现在网络十分发达,孩子们也能从中获取很多想要的信息,但很多信息交杂在一起,其中不乏诈骗、暴力、低俗等等的话题,那么家长们要怎么帮助孩子在网络中分别不良信息呢?
批判性思维是辨别信息真伪的重要技能。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帮助孩子锻炼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教孩子在接收到信息时,莫轻易相信,首先要分析其来源、内容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例如,当孩子看到某些看似吸引人的新闻或广告时,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这条信息的来源是否权威?有没有提供证据支持?内容是否过于夸张或与常识相悖?通过提高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分辨线. 教育孩子识别虚假信息的常见特征
虚假信息常常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家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认识这些特征,以便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作出正确判断。例如,虚假信息通常伴随夸大其词的标题、没有明确出处的来源、情感化的语言或紧急、过于诱人的要求(如“立即点击领取奖励”)。孩子应学会怀疑这些不合常规的内容,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搜索引擎是现代网络信息获取的主要工具,但也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所污染。家长应帮助孩子学会正确使用搜索引擎,例如通过多方查证、查看可靠的媒体和权威网站,避免盲目相信某一来源的信息。同时,可以教孩子识别可信的官方网站,如政府网站、知名新闻网站等,帮助孩子养成多方求证的信息获取习惯。
网络中存在大量低俗、暴力或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内容。家长应主动与孩子讨论这一些内容的危害,帮他们认识到这类内容不仅没有价值,反而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家长能够最终靠设置家长控制系统软件、过滤工具等方式,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和监督。同时,鼓励孩子接触更多有益的、积极的网络资源,如学习网站、文化艺术类网站等,引导孩子远离有害信息。
在网络世界中,孩子很容易忽视个人隐私的保护。许多不良信息来自互联网上的个人隐私信息泄露或不当行为,如被骗取隐私、参与虚假的网络调查等。家长应该与孩子共同讨论网络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教孩子不要随便透露自己的姓名、地址、手机号、学校等个人隐私信息,避免通过社交平台与陌生人互动。通过提高孩子的隐私保护意识,家长可以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孩子接触到的不良信息源。
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孩子在遇到不良信息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害怕或不知所措。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察觉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主动询问他们是否在网上看到过不良信息,孩子更容易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告诉家长。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帮他们分析网络中的信息,避免因批评过于严厉而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建立起信任关系,孩子在遇上问题时会更愿意寻求帮助。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里,孩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以上方法,家长能够有效帮助孩子分辨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确保他们在网上安全、健康地成长。只有通过一起努力,才能让孩子在网络世界中获得有效信息,更好地成长。
部分内容源自:“青岛市教育局”公众号;《心理健康教育》泰山出版社;网络整理。